巨人的花园
童话界的黑暗,这个东西可真有的说的。豆瓣上有些个人都建议将王尔德的童话打上十八岁禁的标签来,于是想起关于童话界的那一片阴暗或忧郁的花园来。忽然间,接触到这个命题的时候,确实有点震动的,也许童年过于遥远,而人生的记忆总是习惯于过滤的,所以起初看到童话、黑暗这样的字词组合时,总不免有些诧异:童话里,不只是单纯与美好嘛。
沉静下来,仔细一想,那个被盛大包装了的纳尼亚世界,决不只有光明,确实存在阴暗一面的。可以想到的,诸如哈里·波特的电影,着实越拍越阴森了,尽管我还没有系统认真地看过一部。后来偶尔于橙汁处提及此事,橙汁说,对,还有格林童话。我又着实惊讶了,那个著名的格林童话么,它们也属于童话界的黑色么。橙汁说格林童话里不是经常出现吃人什么的么?于是,我想起了《小红帽》来,果然如此。记得近年还有一部《格林兄弟》的电影,源自于童话,但却是气氛暗淡。看来童话界的黑色,绝非想象的那样简单与稀少啊。
钱钟书先生在《读〈伊索寓言〉》中说: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,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什么一个世界、什么一个社会,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。同样对于这些略带些暗淡色彩的童话,是不是也会一样呢?可是如果只有美好,我们怕是又要担心,它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愈简单了,愈幼稚了。然后,开始去想我在少时读童话的遗存的念想来,倒是感觉这些个担心纯粹是多余了,至少直到最近才惊异地发现,原来童话界也是存在黑暗的。少时的如鲁迅提及的简单善恶是非观的确是有的,或可以归咎于童话寓言,不过相较之于现实,书本上的东西能左右的还是有限的,毕竟生活才是最好的老师。
故而说,王尔德的童话,9篇竟有8篇是悲剧性结局的,因而是如何如何地残酷,那只是大人们回看时所能体会的。初拿到《巨人的花园》的时候,我并不对王尔德有多少认识,只不过这个名字反复的被别人提及罢了。随翻一下目录,倒底是有一篇确实是少时所读过的。之前稍稍了解一下王尔德的风格,然后浏览到标题的时候,径自地想:若是曾经读过,那便是那个故事了,王子,燕子。我惊异于我对于《快乐王子》的印象竟是如此之深,因为小时候读过那么多的童话,甚至连一些更著名的都记不全的时候,偏一念想到了这个故事。或者,这便是残酷的王尔德童话留给我的“阴影”?
忽然想,王尔德的童话,确切地说,是不能算作童话界地黑暗面的。毕竟他不会写大灰狼吃人的情节,更何况措词行文,尽是华彩重章。完全可以骗得人沉醉其中。我绝对相信,王尔德的童话诱导性是强烈的,像一支罂粟花,绽放得浓烈,结果却让人不安。他的童话的叙述,往往不是连贯的,总喜欢绕开去渲染一大片美好,然后回到原来的轨迹之上的时候,读者发现那一刻陨落的流星,终究逃不脱这命运的安排。
我惊异发现,荆棘鸟的传说,原来始自于王尔德的夜莺。橙汁讶异地说《真实的朋友》原来是王尔德的,之前他一直以为是格林的。不过,似乎此书的翻译不算最佳,阅林徽因的译作,果然有些差别。据说,阅读原版英文或更能领略其中神韵,这本是一本双语本,可惜,读一些的时候,才发觉,只能按照阅读理解的模式来读,只顾得了单词与句子意思,全然领略不了语言的魅力所在,倒底却不算是读一个故事。